close

  羊城晚報訊 記者褚韻、通訊員海宣報道:昨日上午,廣彩藝術與嶺南畫派再度攜手,重返“故地”,在海珠湖濕地舉隨身碟辦跨界的“墨織嶺南——嶺南畫派與廣彩傳承交流活動”。廣彩藝術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,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段傳奇,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;作為“嶺南三秀”之一的嶺南畫派,同樣是嶺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優秀文化之一。
  即場東森房屋創作“跨界”作品
  此次活動由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、海珠區文聯、海珠濕地維護中心主辦,廣州市美協花鳥畫藝委會、瓷公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、比玉堂藝術傳媒公司和趙蘭桂堂共同承辦,邀請了市美協花鳥畫藝委會的周國城、周國良、萬小寧、張思燕等15位嶺南畫派畫家,攜手許恩福、翟慧玲、賣房子趙藝明等多位廣彩工藝大師,以廣彩特殊塗料為繪畫顏料,“以畫入瓷”,即場創作一批具有嶺南畫派風格的新派廣彩作品。
  “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廣彩藝術作品的創作,習慣了在紙上揮毫,這是第一次嘗試在上好釉的瓷盤上作畫,用筆、技法等都有不一樣的感受。”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周國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,快閃記憶碟不同創作方式的碰撞,正是藝術創新不可或缺的機遇。
  嶺南畫派和廣彩藝術在清代末年已在海珠結緣。清末民初,很多廣彩藝人及行業“攬手”(訂單中介)聚居“龍導尾”,即今天海珠區寶崗大道附近“龍尾道”一帶,一江兩岸的廣彩文化,在“河南”設計加工完成後,從河對岸貿易轉手,最終暢銷歐美。廣彩因此又有“河南彩”的傳統叫法。而當時的嶺南畫派,同樣活躍在海珠寶崗一帶。清末,嶺南畫派的奠基人高劍父、高奇峰、陳樹人等記憶體模組就在此地開設廣彩藝術室,成立“廣東博物商會”,一方面用工筆重彩等國畫技法,以彩瓷顏料畫瓷畫,將廣彩技藝加以創新,另一方面秘密進行推翻清朝的民主革命活動,成為嶺南畫派和廣彩相互交流的佳話。
  主承辦方介紹,昨日參與交流的這批作品有望陳列在海珠湖東驛站供游人參觀,並將從9月18日起在廣州二沙島嶺南會展覽館展出,屆時還有“趙蘭桂堂”150年傳承下來的眾多新老廣繡精品同場呈現。
  廣彩傳人為正宗顏料煩惱
  “無論以畫入瓷還是傳統的廣彩工藝品,現在都已經成為廣彩藝術創作的兩大主流,廣彩與嶺南畫派其實互相融合與促進。”在昨天的活動現場,“趙桂蘭堂”第四代廣彩傳人趙藝明這樣對記者說。
  趙藝明曾經面臨“無工開”的窘境,“藝術創作離不開創新,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、市場的推動。”熟悉廣彩行業的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(陳家祠)老員工崔慧華告訴記者,廣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後開始衰落,“因為出口少了,沒有什麼觀賞瓷,批量生產沒有市場,精品的缺失讓廣彩陷入尷尬局面。” 隨後十年,一批熱愛廣彩的老藝術家一面潛心創作精品,一面呼籲社會關註廣彩藝術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後,廣彩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,在國內外藝術品市場重新興盛之時,廣彩在收藏與出口中終於找到越來越大的市場。
  “現在收藏行業仍然走高,廣彩的藝術價值也得到更多人的重視,發展勢頭良好。我覺得最重要的是,在起起落落的市場環境里,要受得起功名,也耐得住寂寞,將這種手藝傳承下去。留住這種傳統,總會有發光發亮的那天。”歷經市場變遷的趙藝明時常這樣告誡自己的學生。
  趙藝明除了致力於廣收學徒,推廣廣彩藝術,最近還在市一級相關政策的扶持下重拾“廣彩顏料工藝”的開發。“廣彩技藝已經後繼有人,但基礎的原材料——顏料面臨困境。”趙藝明告訴記者,最正宗的廣彩顏料從2007年起就沒有成功生產過,“沒有傳統顏料的用色,廣彩的傳承肯定是有缺憾的。”趙藝明希望以家族留存的配方技藝為基礎,通過與各高校及專業科研機構合作,儘快找到恢復傳統廣彩顏料批量製作的方法併進行生產。“這是我今年最重要的工作,希望資金能儘快到位。”
  褚韻、海宣  (原標題:廣彩藝術嶺南畫派再續百年情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i93xisr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